banner

克:能够。既能勤劳,又能节俭。

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。”《旧唐书·张允伸传》:“允伸领镇凡二十三年,克勤克俭,比岁丰登。”

古时候,我国黄河流域一带,洪水经常泛滥成灾。人们苦于水患,热切希望加以治理。

尧帝时,鲧受尧的委派负责治水,九年不成。

舜帝时,把这一任务交给了鲧的儿子——禹。禹深知人民的疾苦,他欣然接受了任务,当时虽然他刚刚结婚才四天,但他毅然告别了新婚的妻子,踏上了治理水害的征途。

禹认真地察看了地形,吸收了前人失败的教训,废弃了过去一贯采取的堵塞方针,采用了疏导的办法。他日夜辛劳地带领着百姓疏通河道,开渠作坝,把河水引入大海。

在长达十三年的艰苦岁月中,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,都没进去看一下,与群众一起节衣缩食,同甘共苦,最后,终于治服了洪水。

大禹治水成功后,舜见他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,便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禹,他对禹说:“大禹啊,你是一个最贤能的人,既能勤劳地治国,又能节俭地持家,是能够担当得起这个职位的。”

在舜的再三坚持下,禹便接替了舜的职位,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。


“勤”与“俭”经常合用,构成联合词组,但概念不同。勤的本质在于克勤职守,毫不懈怠,而俭的含义一般指简朴节约,不奢侈浪费。二者虽有区别,却联系十分密切。只勤不俭,抑或只俭不勤,犹如车辆少了一只轮子,必有车翻人毁之虞。克勤克俭,如虎添翼,则德业广进;不勤不俭,像病入膏肓,则终将一亡。

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,我们仍离不开克勤克俭。克勤克俭这种精神和生活态度永远都不会过时。党员干部如果丢掉了勤俭节约,就不能保持清正廉洁;社会如果缺少了勤俭节约,就不能建设资源节约友好型社会;民族如果失去了勤俭节约的好传统,民族也就难以自强不息,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 

往期回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