忧虑在天下人之先,安乐在天下人之后。比喻吃苦在先,享受在后。
汉·刘向《说苑·谈丛》:“先忧事者后乐,先傲世者后忧。”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
杨善洲,原保山地委书记,1988年,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,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,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,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,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.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。2009年4月,他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。滇西保山市施甸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:“杨善洲,杨善洲,老牛拉车不回头,当官一场手空空,退休又钻山沟沟;二十多年绿荒山,拼了老命建林场,创造资产几个亿,分文不取乐悠悠……”
一首民谣,寥寥数字,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杨善洲的敬重,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。如果说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反映的是古代少数仁人志士高尚情操的话,那么今天提倡的“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”则反映了党员干部的崇高境界。不论社会如何发展,条件如何改善,对党员来说,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这个光荣传统应当永葆不变。如今,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,极少数党员干部缺乏忧患意识,淡忘了艰苦奋斗精神,不能居安思危,不愿吃苦、不想吃苦、不敢吃苦,他们思安逸、图享乐、求快活,有的甚至与民争利、与老百姓比享受。这显然与党的宗旨不符,与党章的要求相悖。《论语》有云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。不以其道得之,不居也。”今天,我们仍然不能忘记还有不少地方人民群众还没有彻底摆脱贫穷,民生方面欠债还很多。我们仍然要发扬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,要关心群众疾苦,决不能贪图享受、脱离群众,只有吃苦在群众前,享受在群众后,才能带领群众克服眼前的各种困难,发展经济、改善民生,奔向美好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