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nner

效:仿效。上面的人怎么做,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。 

汉·班固《白虎通·三教》:“教者,效也,上为之,下效之。”《旧唐书·贾曾传》:“上行下效,淫俗将成。”

春秋末期,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,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他的过失,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。有一天,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,席散以后,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。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,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,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:“好呀!妙呀!”“真是箭法如神,举世无双。”事后,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臣子弦章说了一番。弦章对景公说:“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,古人有话说‘上行而后下效。’国王喜欢吃什么,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;国王喜欢穿什么,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;国王喜欢人家奉承,自然,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。”听了弦章的话,景公认为很有道理,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。弦章看了摇摇头,说:“那些奉承大王的人,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,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,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!”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。 

“上行下效”本意是上面的人怎么做,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。自古以来多为贬义。辩证地看,“上行下效”也有积极的意义:“行”的目的不同,其“效”的结果也就不同。例如,毛泽东倡导“艰苦朴素,勤俭持家”之后,各级领导干部纷纷“身体力行”,不久全国人民“勤俭节约,爱厂如家”蔚然成风,开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“国风”。但是,日本和德国法西斯也通过“上行下效”将两个国家的人民带入战争的深渊。上“行”的方向不同,下“效”的结果也不同。“效”是“行”的放大,其结果必然是好则更好,劣则更劣。故“上行下效”作为一种社会事物的“反应”只是一种“过程现象”,本无优劣之定性,就像长枪可以卫国也可侵略。明白这个道理,对我们谨言慎行非常重要。我们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,下级和老百姓用眼睛盯着我们,不仅把我们作为仿效的对象,而且把我们当作党和政府的化身来看待,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起着“方向仪”和“路标”的作用。

往期回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