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nner

秉公持正,没有私心。

清·龚自珍《论私》:“且今之大公无私者,有杨墨之贤耶?”

唐朝裴光德任宰相时,有个官职不算小的老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他。裴公招待他相当优厚,举止行动相当亲切,朋友在他的府第内毫无拘束之感,乘机请求他帮助在京城官府谋个判司做做。裴光德对他说:“您确实是个有能力的读书人,但是这官给您做不合适。我不敢因为老朋友的私情而败坏了朝廷的制度。要是往后有哪个宰相同情你,可能会获得这个官职。至于我,万万不会这样做。”

公与私是对立的两面,在古今话语系统中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仇家。然而,在现实生活的许多情形中,公与私却很难有十分明显的界线,或者说二者的界线是很难被看清的。一些表面看来处处为一己私利而忙碌的人,却不知不觉地为社会作着贡献,如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;而一些表面看来处处为“公”的人,细究起来他们却在利用手中公权力为自己的私利奔忙,有的甚至给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失,如那些巨贪大腐们。需注意的是,一些人以所谓的“公私兼顾”的名义作掩护,实现以权谋私的目的,实在是自欺欺人、欲盖弥彰。其实,判别是“公”还是“私”的最好标准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,还是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。真正的大公无私,就是凡是对人民群众有利的都要去做,凡是对人民群众有害的事情坚决不去做。“群众利益无小事”,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切实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,在做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时,坚决不能存在假公济私的心理。“人人好公,则天下太平;人人营私,则天下大乱。”

往期回顾